Epr paradox意思

EPR paradox,也稱為EPR悖論,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思想實驗,由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於1935年提出。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揭示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與經典物理學中的定域性原則之間的矛盾。

在EPR paradox中,愛因斯坦等人考慮了兩個粒子(如電子)在相互作用後形成了所謂的「糾纏態」。這意味著即使粒子分開很遠,它們的狀態仍然是相互關聯的。根據量子力學的預測,測量其中一個粒子的某些屬性會瞬間影響到另一個粒子的相應屬性,即使它們之間的距離遠到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這種瞬間影響。

愛因斯坦認為這種行為違反了定域性原則,即物理效應不應該比光速更快地傳播。因此,他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需要有一種「隱變數」理論來補充量子力學,以消除這種非定域性。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是由於我們還沒有完全了解所有的變數,而不是因為自然界本身的不確定性。

然而,後來的實驗,特別是阿蘭·阿斯佩的實驗,證實了量子力學的預測是正確的,即糾纏粒子之間的關聯是瞬時的,不需要時間來傳遞信息。這表明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是自然界的固有性質,而不是理論的不完備。EPR paradox的解決表明,量子力學與相對論並不矛盾,儘管它們描述了不同的物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