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所宜意思

"非所宜"這個辭彙源自於古代漢語,意為「不適合」、「不恰當」或「不宜」。它通常用來描述某種行為、言語或情況不適合某種場合、環境或對象。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辭彙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但在古典文學、歷史文獻或正式的書面語中,我們仍能見到它的身影。

例如,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給後主劉禪的《出師表》中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裡的「非所宜」可以理解為「不恰當」或「不適合」,諸葛亮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平民,不適合被捲入政治和戰爭的漩渦。

在現代漢語中,我們可以用更直接的辭彙來表達相同的意思,比如「不合適」、「不宜」、「不適宜」等。例如,「這種場合非所宜討論私人問題」,意思是在這個場合討論私人問題是「不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