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佛教意思

部派佛教(Sectoral Buddhism)是指佛教在原始佛教時期之後,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世紀之間,由於對教義和戒律的理解與實踐上的分歧,分裂成多個派別的時期。這個時期也被稱為「部派分裂」或「部派佛教時期」。

在佛陀入滅後,佛教僧團在舉行第一次結集(佛經的匯集和整理)時,主要目的是為了統一教義和戒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僧團內部出現了不同的觀點和修行方法,最終導致了分裂。最早的明顯分裂發生在佛陀入滅後大約100年,當時僧團在教義和戒律上出現了分歧,尤其是在對某些教義的解釋和對僧侶行為的規範上。

部派佛教時期,主要的派別包括:

  1. 上座部(Theravada):這是最古老的一派,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和寮國等地。上座部佛教強調個人修行和追求解脫輪迴的苦。

  2. 大眾部(Mahasanghika):這一派別在早期分裂中出現,後來又進一步分裂成多個小派別。大眾部在印度本土和後來的中國、西藏等地都有影響。

  3. 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a):這一派別在北印度和西域地區有較大影響,強調一切現象都有實體存在。

  4. 經量部(Sautrantika):這一派別在上座部內部形成,強調對佛經的直接解讀。

  5. 瑜伽行派(Yogacara):這一派別在公元4世紀左右形成,強調內心的修行和認識論。

部派佛教時期是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各派別在教義和實踐上的差異,為後來的大乘佛教的興起奠定了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大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而部派佛教則逐漸式微,尤其是在印度本土。然而,上座部佛教在東南亞和南亞的一些地區仍然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