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君三舍意思

「避君三舍」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意是指春秋時期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國國君成王的一次會面中,承諾如果兩國交戰,晉軍將退避三舍(即九十里)以表示對楚國的尊重。後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比喻對人表示敬意或者為了避免衝突而主動退讓。

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晉國的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間,曾在楚國受到楚成王的禮遇。有一次,楚成王問重耳,如果將來晉楚交戰,他將如何應對。重耳回答說,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他將命令晉軍退避三舍,以報答楚王的恩惠。後來重耳回國即位,成為晉文公,晉楚之間果然發生了城濮之戰,晉文公遵守諾言,命令晉軍後退三舍。最終,晉軍在城濮之戰中取得了勝利。

這個成語的用法通常是表達對對方的尊重或者是在衝突發生前採取主動退讓的態度,以避免不必要的爭端。例如,「為了表示我們的誠意,我們願意避君三舍,希望雙方能夠和平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