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三候分別是什麼意思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通常在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從這一天開始,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在中國傳統的節氣學中,秋分被分為三候,每候約為五天,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自然現象和氣候變化。

秋分的第一候是「雷始收聲」,意思是指秋分後,天氣轉涼,雷雨天氣開始減少,雷聲逐漸消失。在夏季,由於天氣炎熱,大氣對流運動旺盛,容易形成雷雨天氣。但隨著秋分節氣的到來,天氣轉涼,對流運動減弱,雷雨天氣也隨之減少。

第二候是「蟄蟲坯戶」,指的是一些蟲子開始準備過冬,它們會在洞穴口用泥土壘起小窩,以保護自己不受寒氣侵襲。這時節,氣溫開始下降,一些對溫度敏感的動物開始準備過冬,以保證自己的生存。

第三候是「水始涸」,指的是隨著天氣轉涼,降水減少,江河湖泊的水位開始下降,一些較小的溪流可能會乾涸。這時節,大自然的氣候開始轉變,從炎熱的夏季轉向涼爽的秋季,水分的蒸發減少,水分開始變得寶貴。

總之,秋分的三候分別代表了天氣轉涼、動物準備過冬、水分減少等自然現象,是中國傳統節氣學中對自然變化的一種觀察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