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籠的意思

"樊籠"這個辭彙來源於古代漢語,它由兩個字組成:「樊」和「籠」。其中,「樊」字本意是指用竹木編成的籬笆或屏障,後來引申為束縛、限制的意思;「籠」字則是指籠子,用來關鳥獸的器具。因此,「樊籠」合起來就是指像籠子一樣束縛人的東西,比喻束縛、限制人們自由的事物或環境。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樊籠」常常被用來形容官場的束縛、禮教的束縛或者是世俗的眼光對人的限制。比如,唐代詩人孟郊在《登科後》中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裡的「春風得意」就是形容詩人考中進士後,擺脫了科舉制度的樊籠,感到無比的自由和喜悅。

在現代漢語中,雖然「樊籠」這個辭彙已經不太常用,但它仍然可以用來形容那些讓人感到束縛、不自由的事物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