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意思文言文

"恕"這個字在文言文中的含義與現代漢語基本相同,它來源於儒家思想,是孔子提倡的「仁」德之一。恕,即推己及人,也就是用自己的心去體會別人的心情,理解別人的難處,原諒別人的過失,不苛責他人。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恕道的體現。

在文言文作品中,"恕"往往用來形容人的品德或者行為,表示一個人能夠寬容、體諒他人,不輕易發怒,不記仇,對待他人公平、公正。例如,《論語·雍也》中記載:「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裡孔子所說的「能近取譬」,就是指能夠就近取例,推己及人,也就是行恕道。

此外,"恕"還可以用來指代一種政治理念,即統治者應該體恤百姓,不濫施刑罰,給予人民寬厚的待遇。例如,《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稱帝後,「約法三章」,其中之一就是「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餘「悉除去秦法,與民更始」,這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政治上的恕道。

總之,"恕"在文言文中的含義與現代漢語相近,都是指一種推己及人的仁愛之心和寬容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