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乎其實意思

"名乎其實"這個詞語來自中國古代文獻,尤其是儒家經典,如《論語》和《孟子》。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名聲、稱號與實際情況相符,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名聲應該與他的實際行為和品德相匹配。在儒家思想中,強調的是人的內在品德和實際行為的重要性,認為這些才是決定一個人價值和地位的關鍵,而不是外在的稱號或名聲。

例如,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的名聲與實際不符,那麼他說的話就可能不被信任,從而影響到他的事業和成就。因此,儒家強調的是要通過修身養性,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以達到名實相符的境界。

在現代漢語中,"名乎其實"這個詞語並不常見,但它的意思仍然沿用古代的解釋,即名聲與實際相符。在某些場合,這個詞語可能會被用來批評那些名聲大於實際能力或品德的人,或者用來讚揚那些實際表現超出其名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