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的意思

「十面埋伏」這個成語出自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故事《史記·項羽本紀》,講述了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和項羽在垓下之戰中的一次戰役。成語的意思是指設下重重埋伏,比喻四面八方都是敵人,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項羽的軍隊在垓下被劉邦的軍隊和諸侯的聯軍包圍,劉邦採用了張良的計策,讓軍隊在項羽的軍隊周圍設下了十面埋伏,使得項羽的軍隊無法突圍,最終導致項羽在烏江自刎,劉邦取得了勝利。

後來,「十面埋伏」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四面楚歌、危機四伏的困境,或者是形容一種精心策劃的、全面的、不留死角的包圍戰術。在文學作品中,這個成語也常常用來形容環境的險惡或者情況的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