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三公是什麼意思

"位居三公"這個詞語源自中國古代的官制,指的是位居"三公"之位。在古代中國,"三公"是指三種高級的官職,不同朝代對"三公"的定義有所不同,但通常都是指極高級別的官員。以下是一些朝代對"三公"的解釋:

  1. 周朝:周朝的"三公"通常指的是太師、太傅、太保,他們是輔佐天子的大臣,負責教導和輔佐太子。

  2. 漢朝:漢朝的"三公"有所變化,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們分別負責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

  3. 魏晉南北朝:這個時期的"三公"也有所不同,指的是太師、太傅、太保或太尉、司徒、司空,他們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

  4. 唐朝:唐朝的"三公"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他們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國政。

  5. 宋朝:宋朝的"三公"與唐朝相同,也是太尉、司徒、司空。

  6. 明朝:明朝的"三公"指的是太師、太傅、太保,他們是皇帝的高級顧問。

  7. 清朝:清朝的"三公"指的是大學士、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他們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

總之,"位居三公"就是指擔任這些高級官職中的一個,這意味著擁有極高的權力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