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乃"這個字在文言文中有多種含義,可以作為代詞、連詞、副詞等使用。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代詞,你,你的:

    • 《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遠行,如果要遠行,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地。」
  2. 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於是」、「就」:

    •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 項羽於是又率領軍隊向東行進,到達東城時,只剩下二十八名騎兵。
  3. 連詞,表示轉折,相當於「卻」、「可是」:

    • 《三國演義·赤壁之戰》:「曹軍眾將皆驚,曹操乃大笑曰:『吾料敵如神,何憂哉?』」
      • 曹操的將領們都感到驚訝,曹操卻大笑說:「我預料敵情如神,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4. 副詞,表示強調,相當於「的確」、「實在」:

    • 《出塞》(唐·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如果李廣將軍還在,絕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
  5. 副詞,表示範圍,相當於「僅僅」、「只」:

    • 《滕王閣序》(唐·王勃):「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 漁船在傍晚時歌唱,聲音傳遍了鄱陽湖畔;大雁在寒天時飛過,叫聲在衡陽的水邊消失。
  6. 副詞,表示時間,相當於「剛剛」、「才」:

    • 《遊園不值》(宋·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 應該是憐惜我的木屐印壞了蒼苔,輕輕地敲了很久,柴門還是不開。
  7. 連詞,表示因果,相當於「因為」、「由於」:

    • 《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 秦朝時的明月和漢朝時的關隘,經歷了萬里長征的人們還沒有回來。

以上是"乃"字在文言文中的幾種常見用法和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