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裳意思

"下裳"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指的是古代服裝中下半身所穿的衣物,類似於現代的裙子或褲子。在古代,下裳是上衣下裳制服裝體系的一部分,與上衣(即衣裳)相對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下裳的具體形制有所不同。

在中國古代,下裳通常指的是裙裝,如裳、裳裾、裳裙等。在商周時期,貴族男子常穿一種稱為「裳」的服飾,而女子則穿「襦裙」。到了漢代,下裳的形制逐漸多樣化,有褲裙、裳褲等。在唐代,女性流行穿「襦裙」,這是一種上衣下裙的服飾,下裙通常比較寬大,便於行動。

在古代日本,下裳則是指和服的一部分,即和服的下半身衣物,包括褲裙(袴)和裙子(裳)。和服的下裳通常與上衣(著物)搭配穿著,是日本傳統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古代朝鮮,下裳則是指韓服的下半身衣物,包括褲裙(바지, 袴)和裙子(치마, 裳)。韓服的下裳同樣與上衣(옷, 衣)搭配,形成了朝鮮半島獨特的傳統服飾風格。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下裳」一詞的含義和用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在古代,它通常指的是下半身的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