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闋意思

"上闋"這個詞組源自中國古代音樂和詩詞文化,其中「闋」字本意是指樂曲終止的意思,後來引申為詩詞中的一段或者一章。在唐宋時期,一首詞往往分為上下兩闋,上闋(闋)是第一部分,下闋(闋)是第二部分。

上闋通常用來鋪陳場景、描繪景物、抒發情感或者敘述事件的開端,為下闋的深入發展或者轉折埋下伏筆。在結構上,上闋和下闋往往形成對比或者呼應的關係,共同構成一首完整的詞。

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中: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這首詞的上闋通過寒蟬、長亭、驟雨等景物描寫,以及告別時的淒涼情感,為下闋的離愁別緒和遠行之思做了鋪墊。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詞牌(詞的格式和韻律)對上下闋的字數、句數和韻腳有不同的規定,上闋的意思也會根據具體詞的內容和情感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