駟不及舌意思

"駟不及舌"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魏策四》,原意是指四匹馬拉的車子跑得再快,也比不上舌頭傳播訊息的速度。後來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說話的速度快,或者比喻言辭的效力很大,一句話說出來就能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

戰國時期,魏國的國君魏惠王想要攻打趙國,但是又擔心韓國會趁機偷襲魏國的後方。於是他問大臣季梁應該怎麼辦。季梁回答說,現在大王您應該做的事情不是去攻打趙國,而是要整頓國內的政務,改善人民的生活,這樣才能使國家強大起來。季梁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他的觀點:「駟不及舌」,意思是說,即使有四匹馬拉的車子,也追不上舌頭傳播訊息的速度。也就是說,如果魏國國內的政治腐敗,人民不滿,那麼即使有強大的軍隊,也難以維持國家的穩定。

後來,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說話的速度快,或者比喻言辭的效力很大。例如,一個人說話很有說服力,可以說得別人心服口服,就可以說他的「駟不及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