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退三舍的意思

「避退三舍」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意是指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文公重耳在與楚國交戰前,為了報答當年流亡楚國時楚成王對他的禮遇,承諾如果兩軍交戰,晉軍會先退讓九十里(三舍)。後來這個成語多用來比喻對人讓步,避免衝突或者表示禮讓。

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晉文公重耳在年輕時因為政治原因流亡國外,曾在楚國受到楚成王的禮遇。後來晉文公回國即位,成為晉國的國君。晉文公在位時,晉國逐漸強大起來。有一次,晉國與楚國因為爭奪霸權而發生矛盾,兩軍對峙。在戰前,晉文公為了表示對楚成王的感激之情,同時也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和君子風度,決定遵守承諾,主動後撤九十里。這個舉動讓楚國感到意外,也贏得了其他諸侯國的尊重。最終,晉軍在城濮之戰中取得了勝利,晉文公也因此確立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避退三舍」這個成語體現了古代君子之間的禮讓和信義,也反映了古代戰爭中的一種策略和智慧。在現代,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在處理人際關係或者在競爭中採取的一種退讓和避免衝突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