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與不及皆有失之意思

"過與不及皆有失"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原文是:「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過分和不足都不好,只有做到恰到好處才是最好的。孔子認為,中庸是一種最高的道德標準,人們很難長期做到。他還說,如果有人能夠廣泛地施惠於百姓並且能夠幫助眾人,這不僅僅是仁愛,而是接近於聖人的境界了。即使是堯舜這樣的聖君,也難以完全做到。仁愛的人,自己想要站穩,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站穩;自己想要通達,也要幫助別人通達。能夠從身邊的事情做起,這就是實踐仁愛的方法。

總之,"過與不及皆有失"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把握好度,不要過分也不要不足,要尋找中間的道路。這是一種生活的智慧,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