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意思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意是指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與楚國交戰前,為了報答楚成王曾經的恩惠,承諾在戰場上先退讓九十里(三舍)。後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表示主動退讓,避免衝突,以顯示自己的寬大和有度量。

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晉文公重耳在年輕時因為政治原因流亡國外,期間得到了楚國的收留和照顧。後來晉文公回國即位,成為晉國的國君。幾年後,晉國和楚國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發生戰爭。在戰前,晉文公為了報答楚成王的恩情,決定遵守承諾,主動退讓三舍,也就是後撤九十里。楚國軍隊見晉軍後撤,以為對方害怕,便緊追不捨。結果晉軍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晉文公以此顯示了自己的信義和智慧。

現在,「退避三舍」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為了避免衝突或矛盾,主動退讓一步,以求和平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