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是什麼意思

農歷,又稱為陰歷、舊歷或華歷,是中國傳統的曆法,主要依據月亮的月相來計算時間。農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朝,後來經過多次的改進和調整,成為現今的農歷。農歷的曆年平均長度約為354天,比國際上通用的公歷(格里曆)短約11天。

農歷的特點是:

  1. 以月亮的朔望月為一個月的長度,平均為29.5天。
  2. 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3. 每年的年長度不固定,是12個朔望月的總和,平年為354天,閏年則多一個閏月,為383或384天。
  4. 閏年的判斷依據是農歷的二十四節氣,當某一年中某個節氣出現的時間比上一年提前了,就需要在適當的位置增加一個閏月,以調整曆法與實際天象的對應。
  5. 農歷的日期與月亮的階段密切相關,因此農歷的節日和節氣,如春節、中秋節、清明節等,都是按照農歷來計算的。

農歷在中國及一些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和地區仍然廣泛使用,尤其是在農業活動、傳統節日和宗教儀式中。雖然農歷與公歷的日期每年都有差異,但通過兩種曆法的轉換,人們可以方便地在不同曆法之間進行日期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