謚號意思

謚號是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朝廷根據其生前的事蹟和品德,給予的一個稱號,用來表示對死者的評價和紀念。謚號的設立起源於西周時期,後來在各個朝代都有沿用,但具體的規定和做法有所不同。

謚號有褒貶之分,褒謚是對死者表示讚揚的稱號,如文、武、明、睿、康、景、昭、穆等;貶謚是對死者表示批評的稱號,如煬、厲、靈、幽、熹、哀、思等。謚號也有平謚,即不帶有明顯褒貶色彩的稱號,如懷、悼、湣、哀等。

謚號的選擇和使用有一定的規則和慣例,一般由朝廷的禮官或史官提出建議,經過皇帝批准後頒布。謚號的長短和內容因人而異,有的只有一個字,有的有多個字,有的還包括小謚(如漢武帝的小謚是「武」)。謚號的稱呼也有區別,一般稱皇帝的謚號為「廟號」,稱其他人的謚號為「謚號」。

在現代社會,謚號的制度已經廢除,但一些文化傳統和歷史遺留下來的稱號仍然存在,如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孟子被尊為「亞聖」,岳飛被尊為「武穆」等。這些稱號雖然不是正式的謚號,但也有類似的作用,表示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尊敬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