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林菩薩的十個偈頌是什麼意思

覺林菩薩的十個偈頌,又稱為《華嚴經》中的「覺林菩薩偈」,是佛教經典中的著名偈語,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這十個偈頌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佛教的核心教義,尤其是關於緣起、空性、菩提心和佛性的重要觀念。以下是其內容和簡要解釋:

  1.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這偈頌指出,如果人們想要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佛,就應該觀察法界的本性,明白一切現象都是由心所造。這意味著一切存在都是心的顯現,心的狀態決定了我們所見的世界。
  2.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 這偈頌進一步闡述心的能力,比喻心如一位工畫師,能夠創造出世間的一切。這裡的心指的是我們的主觀意識,它創造了我們所經驗的整個世界,包括我們的感官和心理狀態。
  3.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眾,體性皆無盡。

    • 這偈頌說明了佛與眾生的關係。心的體性是無盡的,正如佛的體性也是無盡的。這意味著佛和眾生在本質上都是無限的,都有成佛的潛能。
  4.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 這偈頌指出,如果有人能夠了解心的活動,明白心如何創造世間萬物,那麼這個人就能見到佛的真實本性。這意味著覺悟來自於對心的本質的深刻理解。
  5.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 這偈頌描述了心的自由和不執著。心不執著於身體,身體也不執著於心,這種狀態使得人們能夠自由地行事,從事佛事,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在境界。
  6. 了達諸世間,生滅名妄想,了達諸世間,即是思想量。

    • 這偈頌告訴我們,要明白世間的一切生滅變化都是妄想所造成的,而這種明白本身也是一種思想活動。這意味著我們應該超越對生滅的執著,達到更高的覺悟。
  7. 思想量為性,無量即虛空,性空稱覺者,無一法不包。

    • 這偈頌說明了覺悟者的境界。覺悟者的思想量是無限的,就像虛空一樣。這種無限的思想量來自於對空性的理解,因此覺悟者能夠包含一切法。
  8. 於一微塵中,悉見諸世界,種種眾生類,種種諸色像。

    • 這偈頌描述了覺悟者的洞察力。在一個微小的塵埃中,覺悟者能夠見到無數的世界,以及各種各樣的眾生和顏色形像。這意味著覺悟者具有超越時空限制的洞察力。
  9. 而此塵不動,不應有所往,往來世間中,未曾有散失。

    • 這偈頌指出,雖然覺悟者能夠在微塵中見到無數世界,但這種見識並不涉及實際的移動。覺悟者的心念在世間中來往,但從未失去其本質。
  10. 知此猶如幻,其性本來空,自性不可得,故知無所從。

    • 這偈頌總結了佛教的空性教義。覺悟者知道一切現象都如幻如夢,其本性是空的。由於一切事物的自性都是不可得的,因此我們知道它們沒有來源,也沒有終結。

這些偈頌強調了心的重要性,以及對空性和菩提心的理解是達到覺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