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是什麼意思

袈裟(梵文:कज्ज़ा,kaṃsaṃ,巴利文:kasaṃ),又譯作迦沙、加沙、袈裟曇,意譯為不正色、赤色、染色、雜色、壞色,是佛教僧侶所穿的法衣。在佛教中,袈裟代表著僧侶的身份和修行,是僧團的重要標誌之一。

袈裟的顏色通常是咖啡色或褐色,這種顏色在印度古代代表的是一種不顯眼的顏色,旨在避免僧侶過於突出自己。袈裟的款式和製作材料也有一定的規定,通常是由一些簡單的布料製成,沒有過多的裝飾。

在佛教傳統中,袈裟有著特殊的意義和象徵。它代表了僧侶對物質的簡樸和超越,以及對佛陀教義的遵循和實踐。袈裟還被認為是覆蓋身體的一種方式,以避免僧侶過於注重外貌和物質享受。

此外,袈裟還有一種特殊的穿戴方式,稱為「三衣」,即僧侶通常穿戴的三種不同顏色的袈裟,分別用於不同的場合和季節。這三種袈裟分別是:

  1. 僧伽梨(Sanghati):又稱為大衣,是深褐色或黑色的,用於正式場合和冬季保暖。
  2. 郁多羅僧(Uttarāsaṅga):又稱為上衣,是淺褐色的,用於日常穿著。
  3. 安陀會(Antarvāsa):又稱為中衣,是紅色的,用於夏季穿著。

總之,袈裟在佛教中不僅是一種服飾,更是一種精神和身份的象徵,代表著僧侶對佛陀教義的遵循和對物質世界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