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短取長意思

"舍短取長"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是:「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放棄短處,採取長處。比喻在選擇或處理事情時,要懂得取捨,放棄不利的因素,抓住有利的因素。在孟子的這段話中,他是在建議國君應該讓百姓有足夠的生產資料和生活保障,這樣他們才能夠遵守禮義,實行仁政。孟子認為,如果百姓連基本的溫飽都無法解決,就沒有心思去學習禮義,更不可能去實行王道。因此,國君應該從根本上解決百姓的生計問題,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國家才能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