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像破壞是什麼意思

"聖像破壞"(Iconoclasm)一詞源自希臘語,意指破壞宗教形象或聖像的行為。這個詞語通常用來描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中,尤其是在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內部,發生的一系列爭議和衝突。這些爭議主要是關於是否可以使用宗教形象(如聖像、聖畫和其他宗教藝術品)來描繪神聖的人物和事件。

在拜占庭帝國,聖像破壞運動主要發生在8世紀和9世紀,當時皇帝和教會之間就使用聖像的問題產生了分歧。一些皇帝和神學家認為,使用聖像違反了第一誡命,即「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埃及記20:3),因為這些形象可能被視為神聖化。而支持使用聖像的一方則認為,聖像是教育和崇拜的工具,可以幫助信徒更接近神。

聖像破壞運動不僅涉及神學爭論,還包括實際的破壞行為。在運動的高峰期,許多聖像和宗教藝術品被破壞或銷毀。這場運動最終在843年結束,當時皇帝狄奧菲洛二世(Theophilos)的妻子伊琳娜(Irene)恢復了聖像在宗教儀式中的使用,這一天後來被稱為「聖像復活節」(Feast of Orthodoxy)。

聖像破壞的概念並不僅限於中世紀的基督教,在其他宗教和文化中也存在類似的爭議和行為,尤其是在伊斯蘭教中,禁止創造和崇拜任何物質形象的規定(稱為「薩拉菲派」的伊斯蘭教義)導致了對藝術和建築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