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姓意思

種姓(Caste)是印度社會的一種社會階層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的吠陀時代。種姓制度將社會成員分為不同的等級,每個等級都有其特定的社會角色、職業和權利。種姓制度的核心概念是「達磨」(Dharma),即每個人生來就有的責任和義務,這決定了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

種姓制度通常分為四個主要種姓,從高到低分別是:

  1. 婆羅門(Brahmins):主要是祭司和學者,負責宗教儀式和知識傳承。
  2. 剎帝利(Kshatriyas):是統治者和武士,負責保護社會和執行法律。
  3. 吠舍(Vaishyas):是商人和農民,負責經濟活動和生產。
  4. 首陀羅(Shudras):是勞動者和服務人員,負責為其他三個種姓提供服務。

除了這四個主要種姓外,還有被稱為「賤民」(Dalits,或稱為「不可接觸者」)的社會底層群體,他們在種姓制度中處於最低層,從事被視為不潔的工作,如清潔工、皮革工人等,並且長期受到歧視和排斥。

種姓制度在印度社會中根深蒂固,雖然印度憲法在1947年獨立後禁止了種姓歧視,並且實施了種姓基準的配額制度,以促進低種姓人群的教育和就業機會,但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影響仍然存在,包括在婚姻、社會交往和政治權力分配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