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庸調意思

租庸調是中國唐代的一種賦稅制度,始於唐初,廢於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由宰相楊炎實行的兩稅法所取代。

租庸調的內容包括:

租:指土地稅,按照田地的大小徵收,以穀物為主。 庸:指代役稅,即以繒帛或布匹代替勞役,每人每年服勞役二十天,稱為「調外役」,若不願服役,則繳納相當於二十天勞役價值的繒帛或布匹,稱為「庸」。 調:指戶稅,按照戶等徵收,以繒帛或布匹為主。

租庸調制度的特點是將土地、勞役和戶稅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綜合性的賦稅制度。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因為它允許農民以物資代替勞役,並且按照田地的大小和戶等的高低來徵收稅款,有較高的公平性。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租庸調制度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官員貪污、徵收不公、土地兼併導致稅基不均等。這些問題最終導致了租庸調制度的廢除,並由兩稅法所取代。兩稅法按照財產和收入來徵收稅款,相對租庸調來說更加靈活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