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應是什麼意思

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由社會學家詹姆斯·Q·韋恩(James Q. Wilson)和喬治·洛特(George L. Kelling)在1982年提出的理論,用來解釋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犯罪、破壞公物等)是如何被忽視和蔓延的。這個理論的基本概念是,如果一個社區或環境中的某些問題(如破窗戶、塗鴉、亂丟垃圾等)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它們會發出一個信號,表明這個地方缺乏監管和秩序,從而鼓勵更多的破壞行為和犯罪活動。

根據破窗效應,以下幾點是這個理論的核心:

  1. 小問題的忽視:如果一個小問題(如破窗戶)沒有得到解決,它會發出一個信號,表明這個地方可以被隨意破壞。

  2. 環境信號:環境中的某些信號(如破壞公物)會影響人們的行為,使他們認為某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3. 蔓延效應:一旦某種破壞行為開始,它會迅速蔓延,導致更多的破壞和犯罪行為。

  4. 監管和秩序:通過迅速解決小問題和保持環境整潔有序,可以向公眾傳達一個強烈的信號,即這個地方是有監管和秩序的。

這個理論被用來解釋城市犯罪和公共安全問題,並提出了一個預防犯罪的策略,即通過迅速解決小問題來發出一個強有力的監管信號,從而減少犯罪和破壞行為的發生。破窗效應的實踐應用包括加強警察巡邏、快速清理塗鴉和修復破損的公共設施等。

然而,破窗效應也受到了一些批評,有人認為它過於簡化了犯罪和破壞行為的複雜性,忽視了社會經濟因素和其他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此外,也有人指出,根據破窗效應採取的行動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懲罰和不公平的對待,尤其是在低收入社區和少數族裔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