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猴效應意思

"百猴效應"(The Hundredth Monkey Effect)是一個在流行文化中廣泛流傳的理論,它描述了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即當一個新行為或創新達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後,它會突然在整個群體中迅速傳播,即使那些沒有直接接觸過該行為的個體也會開始模仿。這個概念通常與靈長類動物的行為研究相關,尤其是日本獼猴的洗紅薯行為。

這個理論最初是由凱洛琳·穆爾根(Kyoko Koyama)在1950年代觀察到日本伊豆群島的獼猴時提出的。她發現,當一定數量的猴子學會了一種新的行為(例如,在水中洗紅薯)後,這種行為會突然出現在其他沒有直接觀察到這種行為的猴子中。這個數字"一百"並不是一個精確的科學數據,而是一個比喻,用來形容當某種行為達到一定普及率時,它就會跨越一個臨界點,迅速在整個群體中傳播。

百猴效應的概念在社會學、心理學和市場營銷領域被用來解釋創新和趨勢如何在人群中傳播。它與其他類似的理論,如羅傑斯的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s)和梅爾文·韋伯的社會學理論,有著相似之處。然而,百猴效應並不是一個經過嚴格科學驗證的理論,它在科學界存在爭議,因為它缺乏嚴格的數據支持,而且可能過於簡化複雜的社會傳播過程。

儘管如此,百猴效應的概念在通俗文化中仍然很流行,它被用來解釋從時尚趨勢到政治運動的各種社會現象。它強調了社會影響和模仿在行為傳播中的作用,以及個體如何受到群體行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