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是中國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軍事家,也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體系被稱為「陽明學」或「心學」,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格物致知」這個概念並不是王陽明提出的,它源於《禮記·大學》中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是儒家經典中關於學習和認識論的表述。在這裡,「格」有「推究」、「規範」之意,「物」則是指事物、世界。「致」是「達到」,「知」是「知識」、「智慧」。

在王陽明的思想中,「格物致知」被賦予了新的解釋。王陽明認為,「格物」不僅僅是對外物的探究,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內心的反省和覺悟,達到對天理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他強調「心即理」,認為人心本來就具有良知,通過對心的體悟和實踐,可以達到對世界的真正認識。

因此,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強調的是通過內心的修養和實踐,達到對世界本質的認識。他認為,真正的知識不是來自於書本或外在的學習,而是來自於內心的自覺和體悟。這種認識論強調個人的主體性和實踐的重要性,對後來的儒家思想和中國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