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藜意思

"燃藜"這個辭彙源自中國古代的一個典故,出自《後漢書·逸民傳》,講述的是漢代隱士、學者蔡邕(yōng)的故事。蔡邕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音樂家,他以文學才華和正直的品格著稱。

典故中描述,蔡邕曾經流亡在外,生活貧困,但他仍然堅持學習。有一次,他在夜間讀書,因為家貧買不起燈燭,只能藉助藜草(一種植物)燃燒發出的微光來照明。藜草燃燒的火光雖然微弱,但足以讓蔡邕繼續閱讀和學習。

後來,"燃藜"這個辭彙就被用來比喻在困境中堅持學習或努力不懈的精神,也常用來形容讀書或求知的刻苦情景。這個辭彙體現了古代文人即使在艱苦的環境中也不放棄追求知識和理想的堅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