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托的意思在《春》

《春》是中國現代文學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最初發表於1923年,後來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在這篇文章中,「烘托」一詞通常用來形容春天景色的美麗和生機勃勃,通過各種感官細節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溫馨、和諧的氛圍。

在《春》中,朱自清用了一系列的修辭手法和細膩的描寫來烘托春天的氛圍。例如,他寫道: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這段文字通過對比和比喻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春天百花齊放的景象,用「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來烘托出花朵的鮮艷和美麗,用「甜味兒」和「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來激發讀者的想像,讓讀者仿佛能夠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和生機。

此外,朱自清還通過描寫春天的聲音、氣息、溫度等感官細節來烘托春天的氛圍,如: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

這段文字通過鳥鳴聲和自然界的聲音來營造出春天的活力和和諧,使讀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勃發。

總之,在《春》這篇文章中,「烘托」一詞主要是指通過各種描寫手法,如修辭、細節描寫、感官細節等,來營造出春天的氛圍和情感,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