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翁得利的意思

"漁翁得利"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燕策二》,原意是指漁翁在兩個爭鬥的動物(如鷸蚌)之間獲取了利益。後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在爭鬥的雙方中,第三者獲得了好處。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在競爭或者衝突中,第三方不費吹灰之力地得到了利益。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

戰國時期,燕國和趙國之間發生戰爭。趙國的大將廉頗率領軍隊攻打燕國,燕國的軍隊無法抵抗,節節敗退。燕王非常著急,想要尋求和解。這時候,有一個叫做蘇代的人給燕王出了一個主意。

蘇代對燕王說:「大王,我可以去趙國給趙王出個主意,讓他撤軍。」

燕王問:「你打算怎麼說服趙王呢?」

蘇代說:「我會對趙王說,『如果廉頗將軍繼續攻打燕國,那麼他就會成為天下最強的將軍。到時候,他就會威脅到趙王的地位。所以,趙王應該讓廉頗將軍撤軍,以免他變得太強大。』這樣,趙王就會讓廉頗將軍撤軍了。」

燕王同意了蘇代的計畫。蘇代到了趙國,按照計畫說服了趙王。趙王擔心廉頗真的變得太強大,於是下令撤軍。就這樣,燕國不費吹灰之力地避免了戰爭,而蘇代則成為了「漁翁得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