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奔吳是什麼意思

"泰伯奔吳"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歷史典故,出自《史記》和《左傳》等史書。這個故事發生在周朝初期,講述的是泰伯(又稱太伯)為了讓位給他的弟弟季歷和他的侄子姬昌(後來的周文王),而放棄了繼承王位的機會,選擇了出走到江南的吳地(今江蘇一帶),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泰伯是周太王的大兒子,按照傳統應該繼承王位。但是,周太王更喜歡他的小兒子季歷和他的孫子姬昌,認為他們更有才能治理國家。泰伯為了不讓父親為難,也為了成全弟弟和侄子的前途,便決定放棄王位,離開了家鄉。他帶著他的另一位弟弟仲雍一起出走,到了江南的吳地,在那裡教化當地居民,傳播中原的文化和技術,最終成為了吳國的開國君主。

這個故事被認為體現了泰伯的高風亮節和自我犧牲精神,也被用來比喻為了大局著想,放棄個人利益的高尚行為。在中國歷史上,泰伯奔吳被視為一種道德典範,被後人所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