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馬龍效應意思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為期望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Rosenthal Effect),是指個體的表現會受到他人對他們的期望的影響。這個概念源於希臘神話中的雕塑家皮格馬利翁,他愛上了自己創造的雕像,最終雕像被愛神維納斯賦予生命。

在社會心理學中,比馬龍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被賦予高的期望時,他們往往會表現得更好;相反,如果一個人被賦予低的期望,他們可能會表現得更差。這種效應通常發生在教育、工作場所和家庭環境中,教師、僱主或家長的期望會對個體的表現產生影響。

比馬龍效應的實驗證據來自於1968年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Robert Rosenthal and Lenore Jacobson)進行的一項研究。他們在學期開始時告訴教師,某些學生被測定為「潛在的發展者」,實際上這些學生是隨機選取的,並沒有任何特殊的潛力標記。結果發現,這些被「標記」的學生的確在學期末表現出了更大的進步,這表明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表現。

比馬龍效應強調了期望的力量,以及它們如何通過自我實現預言的方式影響個體的行為和結果。這種效應不僅適用於教育環境,也適用於其他各種人際互動和社會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