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理論意思

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是社會學中的一個概念,它主要探討社會如何透過標籤化(labeling)的過程來影響個人的行為和身份認同。這個理論認為,當個人的行為被社會成員標記為異常或問題時,這個標籤會對個人的自我認同和行為產生強化作用,進而影響他們的社會地位和互動模式。

標籤理論的核心概念包括:

  1. 標籤過程:當個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時,其他人會將這些行為標記為異常或問題行為。

  2. 標籤認同:被標記的個體可能會開始接受這個標籤,並將其作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3. 自我實現預言:被標籤的個體可能會開始表現出與標籤相符的行為,因為他們已經內化了這個身份。

  4. 社會排除:被標籤的個體可能會被社會排除在某些活動或社群之外,這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邊緣化狀態。

標籤理論的早期形式由霍華德·S. 貝克(Howard S. Becker)在1963年的著作《 outsiders: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中提出,他認為標籤過程是社會將某些行為定義為偏差行為的關鍵。後來的學者如艾倫·G. 帕克(Allan G. Johnson)和埃德溫·勒曼(Edwin Lemert)進一步發展了這個理論,探討了標籤過程如何影響個體的自我認同和社會互動。

標籤理論對於理解偏差行為、犯罪、身份認同和社會排除有著重要的貢獻,它提醒我們社會標籤的強大影響力,以及這種影響如何塑造個體的行為和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