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意思

"楞嚴"這個詞語來自佛教經典《楞嚴經》,是梵文 "Laṅkāvatāra Sūtra" 的音譯,又稱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首楞嚴經》或《楞嚴經》。這部經典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闡述了如來藏的理論,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及如何通過修行證得佛果的方法。

"楞嚴"一詞在經中的意義並不十分明確,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認為它指的是堅固不動,如同首楞嚴三昧,這種禪定境界能夠使修行者的心念堅固,不受外界乾擾。另一種解釋認為它指的是如來密因,即佛性的秘密根本原因。

《楞嚴經》的主要內容包括:

  1. 七處徵心:佛陀與阿難尊者就心之所在進行了七次問答,以闡明心識的無形與遍在。
  2. 十番顯見:佛陀進一步闡述了見性的不變與普遍性。
  3. 講述了五十種陰魔: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礙。
  4. 講述了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不同根器的修行者可以選擇的修行方法。
  5. 講述了如來密因和修證了義:如何通過如來藏的理論來證得佛果。

《楞嚴經》在中國佛教中影響深遠,特別是對於禪宗、淨土宗和密宗等宗派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