晡時意思

"晡時"是古代中國的時間名稱,相當於現代時間的下午三點至五點之間。這個詞語出自《禮記·月令》,其中記載了古代按照太陽位置劃分的十二個時辰。"晡時"又稱為"申時",是十二時辰之一,對應於地支的"申"。

在古代,人們根據太陽的位置和日影的長短來劃分時間,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晡時"是根據太陽落山的方向來確定的,此時太陽開始向西方移動,日影開始變長,因此被稱為"申時"。這個時段也被稱為"夕時"或"晡時",因為這時候是準備晚餐的時間,也就是"晡",即第二次用餐的意思。

古代的時間劃分非常精細,每個時辰又可以細分為初、正,例如"申時初"、"申時正",分別代表下午三點和下午四點。這種時間劃分方法在古代的農業社會中非常重要,人們會根據不同的時辰來安排農事和日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