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亦非臺是什麼意思

"明鏡亦非臺"這句話出自佛教的禪宗,是禪宗的一個著名公案,也被稱為"鏡臺公案"。這個公案是關於禪宗的認知和自我認識的,它涉及到對語言和概念的超越,以及對實相的直接體悟。

這個公案的來源是這樣的:唐代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有一次在法會上說法,有一位僧人問他:「明鏡非臺,本來無物,為何說有佛性?」惠能大師回答說:「因為有佛性,所以說明鏡非臺,本來無物。」

這個公案的意義是多層次的,它可以被理解為:

  1. 明鏡代表心,臺代表物質的基礎或依賴。惠能大師的意思是,心不是物質的,它不依賴於物質的存在,因此說「明鏡非臺」。
  2. 本來無物是指心的本性是空性的,它不執著於任何事物,因此說「本來無物」。
  3. 佛性是指眾生本有的覺性,因為有佛性,所以說「明鏡非臺,本來無物」。

這個公案告訴我們,禪宗的修行是要超越語言和概念的束縛,直接體悟心的本性。只有當我們超越了對物質的執著,才能夠體悟到心的空性和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