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三暮四的意思

"早三暮四"這個成語出自《莊子·齊物論》,原意是指早晨得到三餐,晚上得到四餐,比喻得失無常,變化不定。後來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人反覆無常,變化多端,沒有固定的主意或行為。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

莊子在《齊物論》中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說有一隻猴子被關在籠子裡,飼養員早晨給它三餐,晚上給它四餐。猴子不高興,因為它希望早晨四餐,晚上三餐。飼養員於是改變了餵食時間,早晨四餐,晚上三餐。猴子更加不高興,因為它覺得這樣的變化讓它無法適應。

莊子用這個故事來說明事物的相對性,以及人們對於得失的看法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情緒和行為的。同時,這個成語也反映了人們對於變化的適應能力和對於穩定的追求。

在現代漢語中,"早三暮四"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人的行為和態度,而不是用來形容客觀事物的變化。例如,如果有人說某人做事總是早三暮四,沒有恆心,就是指這個人做事沒有固定的計畫和決心,容易改變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