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癥候群是什麼意思

斯德哥爾摩癥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最初由瑞典心理學家尼爾斯·貝吉爾(Nils Bejerot)在1973年提出,用來描述在斯德哥爾摩銀行劫案中一些人質對劫匪產生的情感依賴和認同。這種現象的特徵是人質對劫持他們的人產生正向的情感,甚至會幫助劫匪對抗警察或其他人。

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的幾個主要特徵包括:

  1. 對劫持者產生正向情感:人質可能會對劫持者產生好感、同情或愛慕。
  2. 對外界救援者懷疑或不信任:人質可能會對來救援他們的人懷疑,甚至認為他們比劫持者更危險。
  3. 為劫持者辯護:人質可能會為劫持者的行為辯護,認為他們並不是那麼壞。
  4. 與劫持者共生:人質可能會開始適應被劫持的環境,甚至與劫持者建立一種共生的關係。

斯德哥爾摩癥候群並不是一個普遍的心理疾病,而是在極端情況下可能出現的心理反應。它通常發生在極端壓力、恐懼和孤立的情境下,當人質認為自己的生命受到劫持者的控制時。這種情況下,人質可能會試圖通過與劫持者建立情感聯繫來降低自己的焦慮和恐懼感。

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的概念後來也被應用在其他類型的長期壓迫或控制關係中,如家庭暴力、性剝削和集中營倖存者等。然而,這種現象並不是普遍的,也不是所有被劫持或受壓迫的人都會經歷的。每個人的心理反應都是獨特的,取決於他們的個性、經歷和當時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