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於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於」是一個多義字,它可以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意思:

  1. 介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在」、「在……方面」、「在……時候」、「對於」、「對於……來說」等。例如:

    • 《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裡的「於」相當於「在」。
  2. 介詞,表示比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比」。例如:

    • 《孟子·梁惠王上》:「王之於民,罔民不憚。」 這裡的「於」相當於「比」。
  3. 介詞,表示動作的對象或接受者,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向」、「對」。例如:

    • 《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裡的「於」相當於「向」、「對」。
  4. 介詞,表示動作發生的地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在」。例如:

    •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至於河陽。」 這裡的「於」相當於「在」。
  5. 介詞,表示動作的來源,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從」、「自」。例如:

    • 《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於是其季父項梁奇之。」 這裡的「於」相當於「從」、「自」。
  6. 介詞,表示動作的方向,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到」、「向」。例如:

    • 《滕王閣序》(唐·王勃):「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這裡的「於」相當於「到」、「向」。
  7. 介詞,表示動作的時間,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在」、「在……的時候」。例如:

    •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於是大臣皆驚。」 這裡的「於」相當於「在」、「在……的時候」。
  8. 語氣助詞,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感嘆。例如:

    • 《詩經·小雅·採薇》:「行道遲遲,載思載想。」 這裡的「於」表示疑問。
  9. 通「烏」,意思是「哪裡」、「怎麼」。例如:

    • 《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這裡的「於」通「烏」,表示疑問。

以上是「於」在文言文中的一些常見意思,具體含義需要根據上下文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