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律意思

效果律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中的一個基本原則,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在20世紀初提出。這個原則是桑代克的「試誤學習」(trial-and-error learning)理論的一部分,該理論描述了動物和人類如何通過嘗試和錯誤來學習。

效果律指出,在試誤學習過程中,如果一個行為之後緊跟著一個積極的後果(獎勵),那麼這個行為將來發生的頻率就會增加;相反,如果一個行為之後緊跟著一個消極的後果(懲罰),那麼這個行為將來發生的頻率就會減少。簡而言之,效果律表明了行為與其後果之間的關係對塑造未來行為的重要性。

桑代克的效果律包括三個基本要素:

  1. 反應(Response):個體做出的某種行為。
  2. 刺激情境(Stimulus Situation):行為發生的環境或誘發因素。
  3. 效果(Consequence):行為發生後跟隨的結果,包括積極的或消極的後果。

根據效果律,如果一個反應跟隨以一個令人滿意的後果,那麼這個反應與情境之間的聯結就會增強;如果一個反應跟隨以一個不令人滿意的後果,那麼這個聯結就會減弱。這種聯結的增強或減弱直接影響了未來在相同或類似情境中該反應發生的機率。

效果律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它強調了獎勵和懲罰在塑造行為中的作用。在教育、培訓和動物訓練等領域,這個原則被廣泛套用於設計強化和懲罰策略,以提高學習效率和行為改變的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