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丁入地是什麼意思

"攤丁入地"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稅收制度,起源於清朝雍正年間。這個制度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它將原本按照人頭徵收的丁稅(即人頭稅),轉變為按照土地面積徵收的田賦。

在清朝初期,政府主要依據每戶的人口數來徵收稅賦,這種制度稱為"丁稅"或"人頭稅"。這種稅收制度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說貧富差距導致的稅負不均,以及人口流動導致的稅收管理困難。

雍正帝在位期間,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推行了"攤丁入地"政策。根據這個政策,政府不再單獨徵收丁稅,而是將丁稅的負擔攤派到土地稅中,按照土地的多少來徵收稅賦。這樣一來,無地或少地的貧苦農民就不再需要承擔重稅,而地主則需要承擔更多的稅負。

"攤丁入地"政策的實施,減輕了貧苦農民的負擔,促進了社會的穩定,也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它還簡化了稅收制度,方便了稅收的徵收和管理。不過,這個政策也加重了地主的負擔,可能會引起地主階級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