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枹而鼓的意思

「援枹而鼓」這個成語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原意是指拿起鼓槌擊鼓,即指揮軍隊作戰。後來這個成語多用來比喻動員力量,號召人們行動起來。

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

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叫做「長勺之戰」。在這場戰爭中,魯國的將領曹劌(guì)表現出色,他不僅在戰前提出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戰術思想,而且在戰鬥中親自擂鼓指揮,最終取得了勝利。

當齊軍第一次擊鼓準備進攻時,曹劌沒有讓魯軍出擊,而是等到齊軍第二次擊鼓時仍然按兵不動。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時,曹劌才下令魯軍出擊,結果大敗齊軍。

戰後,魯莊公問曹劌為什麼不在齊軍第一次或第二次擊鼓時就出擊。曹劌解釋說,第一次擊鼓,齊軍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衰落;等到第三次擊鼓時,齊軍士氣已經衰竭,而魯軍則是一鼓作氣,所以能夠取勝。

「援枹而鼓」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來的,它強調的是在適當的時機採取行動,以及領導者的決斷力和指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