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金不昧意思

"捨金不昧"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意指不貪圖金錢,保持清廉正直的品德。成語中的「捨」意為放棄、丟棄,「金」指黃金或其他貴重財物,「不昧」則表示不隱藏、不隱瞞。

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故事講述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藺相如在出使秦國時,用智慧和勇氣保護了和氏璧,使其免於落入秦國之手。後來,藺相如在趙國擔任宰相,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但他並沒有據為己有,而是將其獻給了國家。這種不貪圖個人利益的高尚品德,被後人稱為「捨金不昧」。

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的品德高尚,不貪財,不圖私利,能夠堅守原則和正義。在現代漢語中,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在面對金錢誘惑時能夠保持清醒和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