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式是什麼意思

"拜占庭式"(Byzantine)這個詞語源自於古代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現今的伊斯坦布爾),該城市在公元330年被君士坦丁大帝命名,並成為了東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拜占庭式通常用來形容與這個帝國相關的各種特徵,包括藝術、建築、法律、宗教和文化等方面。

在藝術和建築領域,拜占庭式風格指的是公元4世紀到15世紀期間,尤其是在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領域內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形式。這種風格的特點包括:

  1. 宗教性:拜占庭藝術高度集中於基督教宗教題材,尤其是聖像畫和宗教儀式的裝飾。

  2. 象徵主義:藝術作品充滿了宗教象徵,如基督的十字架、聖母瑪利亞的形象、天使和聖徒等。

  3. 平面性:藝術作品通常缺乏透視和立體感,而是強調平面的裝飾性。

  4. 金碧輝煌:使用金箔和豐富的色彩,使藝術品顯得華麗而莊嚴。

  5. 建築特點:拜占庭式建築以圓頂結構、厚重的牆體、精緻的馬賽克和壁畫裝飾為特徵,如著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

在歷史和文化的背景下,拜占庭式也可以指拜占庭帝國的政治體制、法律制度、文學和哲學等。拜占庭文化是對古希臘和羅馬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對後來的東歐、中東和北非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拜占庭"一詞還可以用來形容複雜、官僚或過度繁瑣的系統或過程,這源於歷史學家對拜占庭帝國政治和行政複雜性的描述。在現代,這個詞語有時帶有貶義,指代某種低效或過於複雜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