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於千里之外的意思

"拒於千里之外"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句是「晉人御師必於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起師於此,以逸待勞,若之何其不克也?」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把人或物遠遠地排斥開,不予接納或接近。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說,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發生了一場大戰。晉軍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楚軍被迫撤退。晉軍在追擊楚軍的過程中,並沒有直接追擊,而是選擇在崤山(今河南洛寧西北)一帶設伏,準備在楚軍經過這裡時再次給予打擊。晉軍之所以選擇在崤山設伏,是因為這裡有兩個險要的地形,南陵和北陵。晉軍認為,如果楚軍經過這裡,一定會因為地形險要而疲憊不堪,而晉軍則可以在這裡以逸待勞,輕鬆取勝。

後來,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把人或物遠遠地排斥開,不予接納或接近。比如,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很有成見,總是對他冷眼相待,就可以說這個人對另一個人「拒於千里之外」。再比如,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產品實行高關稅政策,也可以說這個國家對這個國家的產品「拒於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