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緣行相是什麼意思

"所緣行相"是佛教術語,特別是在阿毘達摩(論藏)中常用到的概念。這個詞語來自巴利文 "paccuppanna-sannā",其中 "paccuppanna" 意為現象、事物,"sannā" 意為特徵、相狀。因此,"所緣行相" 指的是現象的性質或特徵,這些現象是心識所緣(對象)的。

在佛教心理學中,心識(citta)的作用是認知對象(所緣)。所緣行相描述了這些對象的特定特徵,這些特徵決定了心識如何認知它們。例如,一個顏色可以被視為所緣,而它的顏色特徵就是這個所緣的行相。

所緣行相可以分為兩類:

  1. 自相(svalakkhaṇa):這是所緣本身的特徵,不依賴於其他事物而存在。例如,一個物體的顏色、形狀和質地是其自相。

  2. 共相(sāmānyalakkhaṇa):這是普遍的特徵,可以適用於多個對象。例如,"存在" 或 "過去" 這樣的特徵可以適用於許多不同的對象,而不僅僅是單一的個體。

所緣行相的概念在佛教心理學和認識論中非常重要,它有助於理解心識如何與外部世界互動,以及如何形成對事物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