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沛公的意思

「意在沛公」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意是指表面上在討論或攻擊一個人,實際上真正的目的是針對另一個人。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

在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是起義軍中的兩大勢力。劉邦先入關中,占據了鹹陽,但為了爭取民心,他接受了張良的建議,撤出鹹陽,並派兵守衛函谷關,以防項羽入關。項羽得知後非常憤怒,率兵攻破了函谷關,準備攻打劉邦。

劉邦的部下曹無傷向項羽告密,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並準備攻擊項羽。項羽的謀士范增也勸項羽趁早除掉劉邦,以免後患。項羽於是決定在鴻門設宴,邀請劉邦來,打算在宴會上殺掉他。

劉邦在張良和樊噲的勸說下,決定親自去鴻門向項羽解釋,以求和解。在鴻門宴上,劉邦表現得非常謙卑,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表示願意聽從項羽的命令。項羽的叔父項伯也在中間斡旋,最終項羽沒有動手。

後來,人們就用「意在沛公」來形容表面上在說一件事,實際上是想做另一件事,或者是表面上對一個人不滿,實際上是對另一個人有意見。這個成語中的「沛公」就是指劉邦,因為他當時是沛縣的長官,所以被稱為「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