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常所得假說意思

恆常所得假說(Constant Income Hypothesis)是由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在1950年代提出的,用來解釋家庭消費行為的一種理論。這個假說認為,家庭會根據他們對未來恆常所得(即長期穩定的收入水平)的預期來決定當前的消費和儲蓄。

根據恆常所得假說,家庭會試圖使其消費水平與他們預期的恆常所得保持一致。即使當前的收入有所波動,家庭也會通過儲蓄或借款來平滑消費,以便使消費水平穩定。這種行為被認為是理性的,因為它幫助家庭避免了大起大落的生活水準,從而提高了整體的福利。

恆常所得假說與另一個解釋消費行為的理論——生命周期假說(Life Cycle Hypothesis)有相似之處,但兩者有所不同。生命周期假說更強調個人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消費和儲蓄決策,而恆常所得假說則更關注於短期內的消費平穩化。

恆常所得假說在經濟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有助於解釋消費模式,儲蓄行為和經濟週期的形成。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這些理解來制定有效的經濟政策,例如通過提供穩定的經濟環境來鼓勵儲蓄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