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倫理學意思

德性倫理學(Virtue Ethics)是一種哲學上的倫理學理論,它強調個人的德性(virtues)或品格質素在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中的重要性。這種理論與規則倫理學(如康德主義)和結果主義(如效益主義)不同,後者分別強調遵守道德規則和考慮行為的後果。

德性倫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尤其是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是中庸之道,即避免過度與不足,而是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他提出了諸如智慧、勇氣、節制和公正等德性,這些德性不僅是個人在道德上應該追求的目標,也是實現幸福(eudaimonia)的途徑。

在德性倫理學中,重點不是單一的行為是否符合特定的規則或是否能產生最好的結果,而是行為者的品格質素和行為背後的動機。一個有德性的人會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確的行為,因為他們的品格已經培養出適當的反應和判斷力。

當代德性倫理學的倡導者包括伊麗莎白·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和阿爾斯特·麥金太爾(Alasdair MacIntyre),他們對傳統的規則和結果為基礎的倫理學提出了批評,並促進了對德性倫理學的重新興趣。

德性倫理學的重點包括:

  1. 品格重於規則:德性倫理學認為,培養良好的品格質素比遵循特定的道德規則更重要。

  2. 個體責任:這種理論強調個人的責任和選擇,認為個人的品格和行為對他們自己和周圍的人有深遠影響。

  3. 長期視角:德性倫理學關注的是長期的人格發展和道德成長,而不是短期的行為結果。

  4. 情境依賴:德性倫理學認為,道德判斷和行為應該考慮具體的情境和關係,而不是單純依賴普遍的規則。

德性倫理學在當代哲學和道德討論中仍然是一個活躍的領域,它提供了對傳統倫理學理論的獨特見解,並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個人的道德責任和品格發展的重要性。